華北平原耕層普遍變淺,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小麥種植如何提質增產亟待解決。近日,旋松耕層優化小麥綠色提質增產增效技術取得了實質性成效,有望突破上述難題。
該技術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農業資源中心)和山東馳象機械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5月下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糧豐工程”重點專項組織專家驗收組,對該技術千畝示范田進行灌漿后期提前測產驗收。
據介紹,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農業資源中心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豐工程”專項“黃淮海冬小麥產量與效率層次差異形成機制與豐產增效途徑”和“小麥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及其適應性栽培途徑”,于2019年至2020年在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示范推廣了冬小麥旋松—夏玉米遁耕周年耕層優化綠色提質增產增效技術2000畝。
該套創新耕作技術兼具前旋耕(25厘米)、后深松(40厘米)和后鎮壓多項復合功能,并且具有不打亂土層、旋耕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層、蓄水保墑、活化土壤營養、改良鹽堿地等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減少灌溉和化肥農藥施用量以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作用。
“前面旋耕是25厘米,可以把秸稈都打進去,病蟲害也就都埋下去了;其次就是深松,可以達到40厘米。這樣就容易蓄水保墑,一下雨可以很快滲到土壤深層,從而減少了水分在土壤表面的蒸發,這個效果非常顯著。”農業資源中心研究員張正斌向《中國科學報》介紹。
不僅如此,張正斌表示,該技術還可以擴大根深的面積、范圍,也就等于擴大了養分和水分的吸收。
在現場,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王法宏、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代成江等專家組成驗收組,對采用該技術的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滋鎮1000畝示范田進行了灌漿后期提前測產驗收。
專家組查看了示范田的長勢情況,并對陵城區友幫種植專業合作社的130畝示范田進行了測產驗收,其中對照田(深耕25厘米)70畝、旋松耕層優化田(40厘米)60畝,種植小麥品種為濟麥60。
按照驗收方案,專家組分別在上述對照田和旋松耕層優化田隨機抽取6個樣點進行測產。測產結果顯示,旋松耕層優化田比對照田每畝增產103.6公斤,增產率24.1%。此外,旋松耕層優化田比對照田的小麥株高多5厘米,分蘗增加2個,葉片增加1個,穗大粒多粒飽粒大,衰老落黃明顯延后,產量潛力明顯提高。
王法宏表示,根系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小麥深層根系更是如此。“人老根先老,樹老根先死”,因為小麥一抽穗,根系就開始衰老。但抽穗以后是形成產量的關鍵期,所以根系衰老和籽粒產量形成是同步進行的。
王法宏介紹,后期麥田管理要注意養根、護葉、保粒重,促進根系深扎,衰老就會變慢,粒重就高。“所以,我覺得這個技術很值得推廣。”
測產專家認為,這項技術為我國改良中低產田到高產田、適應氣候變化栽培提供了有力支撐,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良種良法優化配套,種植超強筋優質小麥,還可以揚華北平原強筋優質小麥之長,補干旱缺水之短,實現節水優質綠色增產增效協同發展。
目前,這項惠民技術已在全國多地示范推廣。
